友情链接 |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600_215px;
行业动态
易倍中国有限公司官网 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以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作者:佚名 来源:中房网 时间:2017/7/5 16:46: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民工市民化滞后、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城市病”等问题。应该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化解和预防城镇化出现的问题,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积极破解人、地、钱的难题;需要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需要把绿色理念植入新型城镇化;需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从1978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全国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达到56.1%。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镇化质量不高、农民工市民化滞后、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城市病”。如何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化解和预防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以创新理念破解新型城镇化难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所在。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运用创新思维和改革办法,积极破解人、地、钱的难题。

以户籍制度创新加速农民市民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关键是创新户籍制度,帮助转移人口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转换。

创新户籍制度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户籍制度创新与保障农民权益的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先按既定的条件和要求在城镇落户,在一定的过渡期内保留农村的各项权益,同时享有城镇利益和农村利益;过渡期结束后必须在城镇和农村之间做出选择,鼓励进城落户人口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为进城安居获得必要的资产性收益,也为农业现代化腾出空间。二是户籍制度创新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系。现行户籍制度捆绑了太多的公共福利,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公民身份制度;重点是剥离户籍的社会分配功能,通过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户籍制度创新与人口合理流动的关系。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积分入户”制度;中等城市有序开放落户限制,鼓励农民工进城落户;县城和小城镇,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让农民自由进入城镇。

以土地制度创新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导致农民进城后,在农村和城镇“两头占地”。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改革目标是促进城乡土地合理流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提效。尽快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流转,把在农村占有和支配的各种资源,转变为可交易、能抵押的资本,让农民带着资本进城。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流转平台,促进土地流转提速。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搭建市场化的农村宅基地流转平台。三是建立健全土地征管机制,促进城镇土地利用提质。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监管制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盘活存量向城镇内部存量土地挖潜;严格控制城镇土地征占规模,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进入城镇落户人数挂钩的土地利用机制。

以投融资机制创新拓展资金渠道

“钱从哪里来”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所在。从全国的角度来算,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拉动消费增加1012亿元。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完善地方税体系、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等四大资金来源。前三种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国家和省级层面创新,基层创新的重点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是分类策划城建项目吸引民间资本,二是大力发展产业化基金,三是通过政府资源撬动社会投资。

以协调理念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当前,中西部与东部相比,城镇化相对滞后;在同一省份、同一区域,大中小城镇不协调的问题同时存在;新农村建设缩小了城乡差别,但城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

重视空间布局,促进城镇区域协调发展

一是加快东中西部城镇的协调发展。二是加快大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防止大城市快速膨胀,把加强中等城市建设作为重点,构筑全国大中小城镇的“橄榄形”结构;加快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建设。

重视产城一体,促进产城人协调融合

产业是城镇的根基,城镇是产业的载体。促进产城人融合,必须抓住两个重点。一是通过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国家层面应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激励机制,积极引导鼓励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转移,使产业跟着城镇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产能走,以产业的大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二是通过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后续动力。工业化中后期,在主城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小城镇扶持小微型服务企业发展,让城市服务业成为最大的就业容纳器。

以绿色理念建设生态宜居城镇

城乡居民对优美环境的期盼、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成为最基本的民生和民声。过去一段时间,高速的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城镇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的幸福感并不强。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把绿色理念植入新型城镇化。

倡导绿色生产

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生产活动、发展方式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一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用绿色生态理念指导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推广循环经济,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三是推行清洁、低碳生产,加强节能减排和降能降耗。

倡导绿色生活

物质生活相对富足后,更要提倡节俭、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以开放理念拓展区域协作空间

当前,国内不少城镇仍依赖行政等级链条获取资源支持,在开放环境下求发展的意识不强、能力不够、活力不足。用开放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需要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

近两年,国务院分别批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由3个扩展到5个。五大城市群代表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但与世界顶级的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五大城市群,应紧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加强城市群内部对接合作

未来城市人口将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群。全国所有的城镇,要找准在各个城市群内的定位,以开放理念参与区域合作,依托规划、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区域一体化,融入城市群抱团发展。一是实现规划一体化,促进群内各城市对接合作。二是强化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群内各城市互联互通。三是培育优势产业一体化,助力群内城市分工协作。

以共享理念提升城乡居民获得感

共享理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能否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

完善公共服务网

当前,我国仍有2亿多农业转移人口处于“半市民化”状态,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无法与户籍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完善公共服务,实现“人的城镇化”,一是推动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二是推动公共卫生更加便捷、更加实惠,加快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三是推动社会保障高标准、可持续,推进社保由制度全覆盖向法定人员全覆盖转变,完善制度设计。

筑牢公共安全网

城镇化带来城市快速扩张和人口聚集,公共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多。城镇建设和治理,要充分考虑在常态和非常态下可能出现的风险,对常态风险做出制度化安排,对非常态风险建立应急预案,保护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要建立城镇的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从城镇建设选址、自然地形利用、城镇功能布局、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评估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的安全性;加强基础设施与城镇扩张的风险评估,避免人为失误造成人财物的安全损失。

密织公共信息网

信息化是城镇产业升级和功能提升的发动机。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需要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用大数据配置城镇资源,建设“智慧城市”,提升城镇管理水平和生活品质。一是注重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国家层面要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搞好试点、典型引路。二是开放共享数据资源。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通过智慧政务、医疗、教育、交通提升信息惠民水平。三是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通过“互联网+”,推进城镇内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变,依托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助推新型城镇化;推广网络消费、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消费服务,逐步形成集约、循环、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中山路275号桥门大厦23、24层
电子邮件:hfjt986@126.com
联系电话:0931-8446409 8446538

80_80px; 80_80px;
Copyrights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易倍体育 陇ICP备16000184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0715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